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开题报告
天津市西青道中学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新教育背景”
“新教育背景”即“新优质教育背景”:
理论定义:什么是“新优质教育”?
上海市在2011年3月举行的“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启动仪式”上提出了“新优质”的概念,指出:“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观念更新;“优”代表了科学的评价方式;“质”就是每一所学校以富有特色的实践创造赋予了品质的价值,从而实现“新优质”的样本意义。
(二)“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对“新优质”教育的研究
1.褚宏启在《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中提到:优质教育是有质量、高质量的教育。可以从教育的结果与过程两个方面进一步界定教育质量。从结果来说,优质教育意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从过程来说,意味着学生的自主发展即自由发展。……优质教育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亦即尊重、保护学生的自然身心条件,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力、意识、知识和能力。
总之,优质教育不只是给学生一个“好分数”,优质教育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2.天津市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田福安老师对“新优质教育”提出自己的观点:优质教育是历史新时期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优化学校内外教育因素及其结构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能够促进学生的现代化发展、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教育。
3.在总结前辈们思想的基础上,我校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将“新优质”赋予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新的定义:“新”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观念更新,培养“新”人,即培养现代化发展的人。现代人的典型特征具有主体性, 一般表现为:积极性 自主性 创造性等等。
“优”代表了科学的评价方式,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即人的身心平衡、协调的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各方面协调发展。
“质”就是要给予学生自由,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即富有个性、学有专长、不拘一格、多样发展的学生。
(二)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研究
小班化教学是国内外教学改革发展之趋势。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就使得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如何面向全体、如何因材施教等,小班化教学就应运而生。近几年来,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一些大中城市小学班级人数开始逐渐减少,他们实施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93年克林顿总统创导全国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运动后,教育部不遗余力地推动缩小班级规模,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在此基础上,从99学年开始,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在我国,96年,上海率先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97年,北京等学校相继开展此项研究工作。199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10所小学在起始年级中进行首轮小班化教学试点,此举被称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杭州市从1998年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南京2001年秋季正式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个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 ,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
查阅国内外资料,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各向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小班化教学活动会发生如下变化:
1. 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
2. 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强和增加。
3. 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并促进或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小班化教学:应该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并在这样理念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运用了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形态。
(二)实践意义
现代社会标准化、批量化的大工业生产提升了生产力,与之对应的大课堂教育模式、单一标准评价模式,则因为忽略个体的差异受到批评。进入信息时代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知识。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技术使得小批量、小班化的生产和教育行为成为可能。与传统教育模式中一位教师面对多名学生相比,信息时代日益强烈地呼吁小班化教学。
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1.小班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2.小班化教学“教为学”服务要依据以下原则进行:学生特点,学生实际水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教学核心要素:
1.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小班化教学更容易渗透校园文化。
2.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多方互动。
3.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反馈问题,教师及时矫正问题。
(三)从校情、学情出发
从2015年开始,天津市小升初改革实施第一年,天津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升初招生取消一切选拔性考试。且校际之间骨干教师要交流岗位。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要面临生源多元化,摆在中学教育者面前的分层化教学成了严峻的课题。
加之,我校在2010年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检查时,采纳专家组提议,开始小班化教学。面临新的形式,我们还需在小班化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其一 是探求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小班化教学:生动、灵活、多面,使课堂教学向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践行好新优质教育的理念。
其二 是通过实现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在新优质教育背景下为重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的佐证,为我校实施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好校本教研基础。
其三 是通过实现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揭示新形势下多元化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特色风格的形成。
其四 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现代技术含量已大大增加,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较充分体现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该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必将会有力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真正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达到小班化教学。
总之,如何实现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及针对性,对师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探索以小班化教学为主渠道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变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平等和谐,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模式。
(二)根据地平线报告,探索使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课前、课堂和课后如何运用到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探索教学的内容、条件、形式、目标、结构、功能、途径、方法;为学生奠定初步的自学基础和能力,为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的经验,促进大数据时代下新生代学生小班化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三)在新的小升初政策后的第一届学生,教师通过变更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素质,在正常智力的情况下,促进学生科学文化,情感、习惯、态度等素质的小班化提高,促进每一位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度的反应控制等心理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为学生打好健全人格的基础。
(四)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六、研究内容
新政策下,参考地平线报告,面对新的生源情,结合我校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师生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小班化教学。
(一)小班化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小班化教学研究。
(三)小班化教学模式有效渗透校园文化的研究。
七、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总假设: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为“新优质”的学生。
(二)子假设:
1.分层化教学可促进学生成为个性化的学生。
2.信息技术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人。
3.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八、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文献法。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和网上资源,对本课题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针对我校教师文化创新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现状设计调研方案,确定课题实验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分析所得到的调查结果,设计相应的架构方案。
(三)个案研究法。组建项目合作组,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开展组内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并进行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四)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9——2016.2)
学习相关文献,接受总课题组培训,撰写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开题相关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2——2018.9)
1. 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确定人员分工。(2016.6-2016.9)
2.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课题培训,学习创造性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并开展策略研究。(2016.9-2016.12)
3.成立西青道中学教师研修班,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载体。(2016.12-2017.6)
4.开展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形成的校本研修活动。(2017.6-2017.12)
5.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提升教师组织活动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开发。(2017.12-2018.6)
6.完成中期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2018.6-2018.9)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9--2018.12)
1.实验教师根据研究结果,写出终结评价。
2.编辑个案集、课例集、教学叙事集、论文集、反思集等教师成长成果集。
3.总结实验情况,撰写结题报告。
4.以高水平的论文、课例、校本刊物、学生作品等内容展示实验成果。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GO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