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具体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往往有困惑。养育生命、将孩子培养成人,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和艰巨的工作。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给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本分,绝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身为家长,第一个不能撒手的就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时时鉴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带来的影响。父母关系,家庭氛围、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作用是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也是别的环境无法提供的。仅对孩子说教往往没有效果,行胜于言,家长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才是最好的家教。
孩子的样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映射的是家长的问题。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提要求之前,可以先反省一下自己:我对孩子提的要求自己做到了吗?我平时的言行有没有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我想和家长朋友们分享一点自己的体会,不久前,我的身份从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升级为一年级孩子的家长,但是没几天我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让做一件事情要说好几遍,还常常会跟我顶嘴,我是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家长有的时候会情绪失控,尤其是当我们自身很疲惫的时候。直到有一次我大声呵斥他之后,他用力地摔门以示不满,我突然之间就意识到是我错了而不是他的错。我也和孩子的爸爸探讨这个话题,他爸爸半开玩笑说不听话该打就打,但是这个建议我没有采纳,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智慧的选择,教育的手段不应该是这样简单粗暴的,虽然这可能比较容易见效果,但我要同时考虑它的后果,因为一旦这样做了,可能以后都要使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只会破坏我们的亲子关系,我们也常说,关系大于一切,一旦关系破坏又何谈教育。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孩子刚刚升入小学,我有没有关心他是不是适应?我在忙于工作的时候,我是不是考虑到他的成长需要、他的交友需要?我有没有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于是我开始抽出时间和他看感兴趣的书,带他和朋友玩,我也尽量做好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管理以能够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慢慢地孩子的表现也趋于平和。和大家分享这个经历,其实就是想表达,我们在遇到孩子教育的问题时,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孩子的问题,是孩子太不听话了,是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是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外在表现是从何而来,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反思过自己呢?我们在引导孩子上又做过多少努力呢,所谓静待花开并不是自然长成,它是用爱浇灌、用科学方法养育的结果,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之前和家长们也分享过这样的观点,做自己孩子的专家,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去做父母,只有认真地去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努力尝试、不断调整,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教养方式。
接下来,想就我们在日常中几个常见的问题谈谈我的思考。
首先,父母和孩子之间很多时候矛盾来自学习,有的家长会时常感到很无奈,觉得孩子缺乏主动性,好像是为家长而学,而这里面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个学习动机的问题。当孩子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动机时,他就会更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己跟别人的比较、或者学习能获得奖励等等。如果孩子在这些外部动机的驱动之下没有获得相应的结果,他就会很有挫败感,并且容易丧失学习的动力。对成人来说,我们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我们也会在工作中感到疲惫,但是也会安慰自己说“工作就是用来谋生的手段”,或者有人把它看作社会地位、财富的体现,其实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外部动机,我们不能简单就判定外部动机就不好,因为它确实会带来足够的动力,但是如果想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与价值感,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就要去追求一些内在的东西,比如我的工作能够给别人带来很多帮助、能够为社会贡献一些力量、我可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感受到与人联结的快乐等等,这些是更能够让我们获得持久动力的内部动机。我们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产生更多的内部动机。这时候就不要去比较、或者用物质去吸引他学习,可以引导他感觉到学习时自己展现出的能力、感受在坚持后的成长、在学校时和其他同学相处的乐趣,等等。比如,如果孩子某一学科有了一点进步以后,你可以问问孩子你是怎么努力做到的?看到这样的进步是不是很有成就感?获得了哪些经验总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学习的内在价值,他是为自己而学,而不是为家长而学的。
其次,我想讲的问题是很多父母和孩子相处时会有的现象,就是不舍得放手。人生有两个自我意识飞跃期,一个是三岁左右,另一个就是青春期。我们的初中生孩子正是处于这第二个自我意识飞跃期,他们开始想要拥有一些对自己的掌控感。我们会想有没有掌控感会有什么影响么?答案是会,心理学家曾经就控制力做过一个实验,这里的控制力不是指对别人的要求和指控,而是对自己生活的安排。
心理学家曾经在养老院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从养老院中随机挑选了两层楼的老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
他们对实验组的人说:“你们有照顾自己的责任,当然也会享有一些权利。你们可以自己决定房间内设施的布置,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而不用考虑养老院的规定。你们有责任让我们知道你们的意见,并告诉我们你们想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以及你们所希望做的事情。另外,我们还想利用这个机会送给你们每个人一些装满植物的盒子作为小礼物。你们可以拒绝这件礼物,也可以接受。一旦选择了就要负起责任。另外,下周四和周五的晚上会播放电影,你们可以选择看,也可以不看。”
他们对参照组的人说:“我们希望你们的房间尽可能舒适,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尽力为你们做出了安排。你们的一切日常生活会照旧,工作人们会为你们安排好一切。另外,我们还想利用这个机会送给你们每个人一些小礼物。我们工作人员会替你们好好照料这些植物。下周四和周五会播放电影,你们需要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去观看电影。”
也就是说:实验组中,老年人拥有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安排生活。参照组中老人得到了更好的照顾(毕竟事事有人代劳),但是却丧失了为自己生活决策的权利。
这项实验在养老院中持续了三个星期。测验结果表明,两组老人虽然生活条件很相似,但是在快乐、活力、机敏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实验组的老人明显比对照组中的老人更快乐且更有活力,参与活动更加积极。研究者证明了一个人,即使是老年人,如果感觉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也会感到快乐,这归功于控制力。
所以,我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是不是更需要一些对自己的控制力呢?作为家长我们不妨放一放手,不要事无巨细安排周密,给孩子一点决定权,他可以安排周五的晚上是先写作业还是先做点自己爱好的事情,他也可以决定周末要不要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玩,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给孩子创造一点自我掌控的空间。
最后,我还想和家长们聊的问题还是沟通问题,这里面我还是特别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倾听。我们成年人在经验上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知是非懂道理,所以总是想把这些对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喋喋不休说完以后,可能我们觉得还不错,又帮孩子储备了一些正确的知识。但是效果呢,您有没有问过孩子对这些话的想法或者感受呢?有时候,孩子在处于情绪之中时是听不进去的,即使听进去了他也未必认同。所以,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一点是倾听,让孩子表达出来,而且在孩子表达以后,即使您认为他说的不对也不要急于更正,在理解的基础上共情,帮他说出他的感受。只有孩子认为您是真的懂他了,他才会听您说,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抵触沟通。
著名诗人纪伯伦在一首关于孩子的诗中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努力地去做他思想上的共鸣者,但不是掌控者,虽然在地理距离上孩子与家可能是越来越远的,但无论到什么时候当他想到家人时是幸福的、温暖的感觉,他就会充满力量与勇气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智慧的家长,陪伴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供稿人:谢斯
排版编辑:高应昕
核稿人:王曦
分管领导审核:潘晓晶
主要领导审核:马保军 吴靖娴